在浩瀚的本草宝库中,有时候,一字之差便有云泥之别。
土茯苓,说起这三个字,你头脑中会不会想到那茯苓饼那甜甜的味道?对中药有一定认知的话,你也会想到茯苓切片那方方正正的白色小块?
你看,又被这名字欺骗了吧,土茯苓不是茯苓,并不是茯苓被埋在土里就能称之为土茯苓,只多了这一“土”字,这功效便改变了。
土茯苓是一种百合科的植物,甘、淡,平。归肝、胃经。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银柴胡,当你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你大概知道了,这应该也不是柴胡。但是呢,最早在银州一代,当地人还真把它当做柴胡。后来在作药用时,发现了其中的错误,但这一名字依然被沿用下来。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而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在现代中药书中,柴胡为发表药,而银柴胡为清虚热药,两者显然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可是在《本草纲目》中,却是柴胡和银柴胡不分的。当时,李时珍已知道柴胡的来源有多种,如他说的“银州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显然是指石竹科的银柴胡。他所说的叶“如邪蒿”,根“如前胡而软”者,应是伞形科前胡的一种。他说的苗“如韭叶者、竹叶者”,根“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者,正是我们当前所用的伞形科植物柴胡。
可惜李时珍只认为它们是由于产地不同造成的品质差别,其中以银州所产柴胡最好,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东西。只有到了清代的张璐,在《本草逢原》中才将银柴胡从柴胡中分了出来。再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银柴胡不仅是一独立的词条,而且指出银柴胡“甘微寒无毒,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但清热,兼能凉血。”并认为李时珍对柴胡和银柴胡在“《纲目》俱混而未析”。
木香是啥?这是一味有“醒脾”作用的非常重要的行气止痛药,辛味辛;苦;性温。归脾;大肠、三焦经。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关于青木香这个名称还与木香有着这样一段渊源:木香呢,自古代而起是一个外来中药,从东南亚进口,以广州为集散地,所以又称为广木香。木香颜色越深,含的油脂越多,质量就越好,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把这种优质木香称之为“青木香”。这里面这个“青”字,是指的木香颜色乌黑,乌黑颜色就是青的意思。
后来到了唐代,因为国内没有木香这种植物,就在国内找了一种替代品——马兜铃科的根,唐代当时称之为马兜铃根。由于作为木香的替代品,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土青木香(都是名字起得祸),到了明代,在编纂本草著作时把这个“土”字去掉了,把土青木香称之为青木香。所以明代以后的青木香和明代之前的是两回事。
古代的青木香指的是优质的木香,而现代的青木香是马兜铃根,由于马兜铃根有肾毒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因此而造成了很多滥用、乱用而中毒的情况。
姜黄,听到这两个字,你是不是也犯嘀咕了?我这么跟你说,姜黄还有名字,古人都称它为黄姜。
这下你总明白了吧?这不就是干姜嘛!
非也。
它只是和干姜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它是黄丝郁金的地上的根茎,以其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该种和郁金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商品来源,姜黄: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捞起,润透后切片,晾干。片姜黄:拣去杂质及残留须根,刷洗泥屑,晾干。供药用,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
禹白附,这个您可能没听过,但你估计听过它的别称——白附子。
哎?这回你总该知道了吧?不就是附子么?如果您生活在古代啊,没准还真说得一点都没错,可惜啊,您没能穿越。
这禹白附来源于天南星科的独角莲,古代用的白附子是毛莨科的植物,和乌头附子是一类的,又叫关白附。现在不这么用了,它有着天南星科植物的共性功效——燥湿化痰。
白附子:味辛,性温。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除了一字之差导致天壤之别,而有的中药则是名字相像,实则也有则云泥之别,比如这些名字带“龙”的中药,实际上却不同的中药。
龙脑在中医里名为冰片,归于“芳香开窍类”药材。中医学认为龙脑为“芳香走窜”之品,内服有开窍醒神之效,适用于神昏、痉厥诸证;外用有清热止痛、防腐止痒之功,可治疗疮疡、肿痛、口疮等疾患。
《本草纲目》中,不仅记载了龙脑的一些形状特征,如“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还专门指出,用纸卷捻起龙脑,烧烟薰鼻,吐出痰涎,就可以治愈很多头痛病。
听上去就很神,不愧了龙脑这个名号!
天然龙脑质地纯净,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甚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历来都被视为珍品。龙脑香早在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国。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西汉的广州已能见到龙脑香。唐宋时期,出产龙脑的波斯、大食国的使臣还专门把龙脑作为“国礼”送给中国的皇帝。
龙眼是我国南方一种特色水果,因果核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龙眼的另一个名字叫桂圆。新鲜的龙眼肉质爽滑鲜嫩,汁多甜蜜,口感极佳,但是保鲜不易,人们常常将龙眼鲜果焙晒成干果,称为龙眼肉、桂丸、龙眼干等,也就是中医里常用的桂圆。
多吃桂圆对女人的身体好,能补血、安神、丰胸、助眠,但是龙眼吃多了是上火的,姐妹们
管住嘴。
有一味药,从《神农本草经》起,便只有两个字——龙胆。但你要把它和熊胆、蛇胆归属一类那就大错特错了。追本溯源,它其实只是草本植物,并不是“龙之胆”。
有的书上又叫做龙胆草,为什么称为龙胆呢?“胆”形容它的味很苦,犹如胆汁一般。《本草经疏》中特意强调: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见字如面,这龙胆叫得绝非浪得虚名~
但凡对中医药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龙骨这味药,但你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它并非神龙之骨也不是恐龙的骨头化石。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前者习称“土龙骨”,后者习称“五花龙骨”。
龙骨治病历史久远,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主要用于治疗神志异常、咳嗽气喘、泻痢、女子非经期阴道出血及腹部肿块、小儿惊痫发热等。《名医别录》中标注龙骨“微寒,无毒”,着重谈到龙骨医治心神不定的作用,指出其“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
地龙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蚯蚓嘛。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
有地龙,就有天龙,一个地上跑,一个天上飞~好吧,事实不是这样的,地龙是蚯蚓,而天龙是蜈蚣。蜈蚣可使人中毒,也可用来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可用来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病。
海龙温肾壮阳,散结消肿。海龙与海马性味功用相同,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称,而海龙效力较海马更强,所以龙也不是白叫滴。
穿山龙就跟以上三者大不同了,不同之处就在于上面三龙是动物,而穿山龙是植物。穿山龙是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具有活血舒筋、祛风止痛、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能治疗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闪腰岔气、咳嗽喘息。在民间常用它泡酒煎服,治疗筋骨麻木、风湿痹痛,也算是没有辜负“穿山龙”这个威名。
——END——
⊙版权声明: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rayli
⊙运营编号:GYZX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