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玉衣,是汉代最高规格的殓服。
汉代的帝王下葬的时候,需要穿上一件像铠甲一样用金丝连接起来的玉匣,这个玉匣在历史上叫做“珠襦玉匣”,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金缕玉衣,可以护佑龙体千年不腐。
除了金缕玉衣之外,还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按照贵贱用于皇家及贵族的丧葬仪式。
踏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古玩界的迅速沉沦,一场由商人联合古玩鉴定师联手拉开的诈骗大戏在古玩界上演。
一个商人,竟然用不知从哪找来的玉片,伪造了金缕玉衣,相关专家鉴定玉衣价值24亿人民币。
这名商人就用这份鉴定证书,骗来了7亿多的银行贷款挥霍一空。
这件事在当年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严重打击了古玩爱好者的收藏热情,也对相关金融银行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但伪造一件稀世珍宝并不是简单的事,这个商人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能够骗过无数人的眼睛成功骗贷呢?
1960年6月13日,谢根荣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家里对他也没有过多管教。
所以在初中毕业之后,谢根荣就没有继续学业,而是进入社会开始探究自己的人生道路。
没想到的是,他凑巧乘上了时代浪潮,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中国和俄罗斯边境的服装贸易发展迅速。
很多没有生意头脑的人只要肯干,都在中俄边境的服装贸易里发了不小的财,谢根荣抓住了这个机会,赚了第一桶金。
30岁之后,谢根荣开始认为做服装贸易生意只是一时之计,真正要赚大钱,还是要做房地产生意。
于是谢根荣成立了北京燕山华尔森集团,先是建立了啤酒厂和啤酒城,然后大举进军房地产行业。
以每年500多万的租金包下了北京繁华街头的一栋小楼,改造成了华尔森宾馆,后续建设及招待费用总计有6000多万。
在当时的中国富豪排行榜上,谢根荣排名163位,资产高达6亿多。
但很少有人知道,谢根荣的发家,除了第一桶金是靠他自己的运气赚到的之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是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的繁荣假象。
他的资产几乎全部都是银行贷款,还贷方式则是靠借更多的贷。
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会对银行造成巨额损失,谢根荣自己也会一无所有。
这种繁荣的假象,起源于1999年底的一个东华金座项目。
当时北京市宣武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因为危房改造损失了大量现金流,经营压力非常大,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外公开转让了东华金座项目。
谢根荣接手了东华金座项目,但他的华尔森集团其实并没有足够的现金可以支撑项目完成。
为了成功融资,谢根荣跟集团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开了一个会,说自己手头没有启动资金,如果想要完成项目让企业发展起来,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融资。
这个所谓特殊的方法,就是“假按揭”。
谢根荣让公司所有高层回家找自己的亲戚朋友,办理虚假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此来从银行骗取资金,供企业发展。
当时不少集团高层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最终谢根荣还是收集到了500多份假按揭合同,总计从银行贷出来了6亿多贷款。
根据相关工作人员事后回忆,其实这6亿多的贷款,嘴上说是投入到公司项目建设中,帮助公司做大做强,实际上还是供给谢根荣个人挥霍。
从骗取银行贷款的那一刻起,谢根荣就没有想过要发展企业,他只是想过一段潇洒的生活。
离谱的是,这样规模庞大的假按揭贷款,竟然也得到了银行工作人员审批。
当时帮助谢根荣办理这些贷款的是建设银行某支行行长颜林壮。
直到2002年底的时候,颜林壮和副行长赵峰才在一次审计中发现,谢根荣和华尔森集团似乎有骗贷的嫌疑。
而这个时候,6亿多的贷款已经发出去一年多了,一旦谢根荣无法偿还,作为支行行长的颜林壮将受到严厉处分。
为此,颜林壮和赵峰一起来到谢根荣的公司跟他谈判。
没想到谢根荣见到银行两位行长丝毫不慌。
他并没有忙着给自己撇清责任,而是话锋一转,把谈判重点从是否骗贷转到了是否有偿还能力上。
谢根荣给颜林壮和赵峰看了一系列企业财务报表。
报表显示华尔森集团近几年营业状况十分良好,前景很不错,只要继续运转下去,偿还银行贷款并不算困难。
事后颜林壮和赵峰才知道,这份财务报表是谢根荣伪造的。
不过在当时一份财务报表依然不能打消颜林壮的担忧,谢根荣的杀手锏是他的两件玉衣。
谢根荣把颜林壮和赵峰带到了自己的“根荣陈列馆”,陈列馆里面有两个大的玻璃柜子,里面陈列着两件盔甲一样的服装。
谢根荣指着其中一件对颜林壮说:
“这是金缕玉衣,全世界只有两件,都在我这里了,而且我已经请专家给鉴定过了,市场估值24亿,这么值钱的东西放到我这里,我都没有卖,而是拿来做收藏,你们那几个亿难道我还还不起吗?只不过是集团最近资金周转困难,咱们继续合作,那几个亿贷款我肯定能还上,实在不行,不还有这两件玉衣吗?”
一开始,颜林壮和赵峰并不相信谢根荣的说法。
但是随后,谢根荣掏出了一份鉴定证书,让二人大吃一惊。
鉴定证书上明确写着,金缕玉衣确实价值24亿,而且上面有国内五位顶级古董鉴定专家的签字。
这五个人的姓名,就连颜林壮这个行外人都有所耳闻。
最终,颜林壮不仅没有追究谢根荣的骗贷责任,甚至继续向谢根荣提供了4亿多的贷款,希望能够如谢根荣所说,等到企业周转资金充裕之后,就可以把这些贷款还上。
结果这一拖欠就是六年多。
等到2008年3月份,审计署在对建设银行进行审计的时候,发现了一大批有问题的贷款。
所有问题都指向谢根荣的华尔森集团,而审批这些贷款的都是支行行长颜林壮,就这样,这件骗贷案大白于天下。
被警方逮捕的时候,谢根荣还有5亿多没有偿还。
这桩案件本是一桩普通的诈骗案,但是由于涉案金额十分巨大,而且跟古玩行业扯上了关系,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媒体报道之后,古玩行业从业人员感到十分惊奇。
因为金缕玉衣这类古董已经不止是古玩收藏那么简单,而是国宝级别的宝物,谢根荣为什么会拥有?而且还拥有两件?24亿的估值又是如何做出来的?
顺藤摸瓜,警方继续追查,媒体们也继续探访,最终的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金缕玉衣是假的,但是五位中国顶尖古董鉴定专家的签字是真的!
是谢根荣付给他们钱,让他们来出具了鉴定证书,随后再以这份鉴定证书作为底牌,通过金缕玉衣骗取银行贷款。
2005年时,谢根荣的个人资产有7亿之多,而这7亿没有一分是属于他自己的,全都是通过金缕玉衣从银行贷来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2000年左右,谢根荣认识了一个叫牛福忠的人。
他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的鉴定委员会主任,也是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的特聘鉴定专家。
在古玩鉴定行业里,牛福忠的名气不大。
不过在普通人的眼中,他已经是个有足够资历,可以鉴定古玩的专家了。
谢根荣当时刚刚用500多份假按揭,从银行贷出了上亿的资金。
但他知道,这种假贷款的操作一旦被揭发,自己将没有后路可言。
为了找到一条后路,他看中了牛福忠的履历。
这一天,谢根荣带着一小堆玉片找到了牛福忠,希望牛福忠帮他把这些玉片做成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
牛福忠也算是行业内人士,他仔细看了谢根荣带来的玉片,看出了其中有些玉片确实是古玉,但有些玉片也只是普通的现代加工品。
谢根荣说,这些玉片都是他从浙江老家某处收来的,花了大价钱,认为是金缕玉衣的构成部分,想让牛福忠帮他把金缕玉衣做出来。
牛福忠一眼看出这些玉片不是来自金缕玉衣,但是谢根荣跟他达成了某种交易,牛福忠最终还是帮助谢根荣做出了两件玉衣。
在此之后,谢根荣还让牛福忠发挥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找一些权威的鉴定专家来鉴定一下玉衣。
牛福忠当时认识鉴定专家王文祥,他联系了王文祥,又让王文祥联系了另外四位鉴定大师。
就这样,一个由王文祥、杨伯达、杨富绪、李劲松、史树青组成的鉴定团队,来到了谢根荣的陈列馆里,对玉衣进行了鉴定。
谢根荣没想到,这个队伍阵容会意外地如此豪华,这让他欣喜若狂。
最终鉴定的结果是玉衣价值24亿,五位专家都在鉴定评估报告上签了名。
据牛福忠说,临走的时候,谢根荣还给了王文祥几十万块钱,让王文祥跟另外四位专家分一分,当作几位专家专程跑一趟的车马费。
有了这个鉴定报告,谢根荣不仅打消了颜林壮对自己的顾虑,还把公司从银行贷来的款用于“购买”自己这两件玉衣。
这样一来,谢根荣凭空有了7亿的身价,而玉衣则成了公司买到的“资产”。
这样看来,这是一起纯粹的由文物鉴定专家和商人联合起来,骗取银行贷款的特大诈骗案。
因此,当事件过程被媒体曝光之后,整个古玩收藏鉴定界迎来了一次巨大的震动。
行业内许多不愿意做假鉴定,却对这类假鉴定行为束手无策的专家学者,终于有了发声渠道,其中就包括著名古玩收藏家马未都。
据这些学者所说,行业内这种联合造假行为已经成了一门产业。
商人会拿着假文物找到有名气的鉴定师申请鉴定,鉴定师会索要1%到5%的鉴定费。
如果商人同意,鉴定师便会给出一个比假文物高出数倍的真文物价格,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并出具相应的鉴定证书。
商人拿着鉴定证书转卖假文物,获利几十几百万之后,把其中1%到5%交给鉴定师,作为报酬。
行业黑幕曝光后,众多收藏家及普通老百姓都对这些鉴定师进行了口诛笔伐。
特别是为玉衣评估价值24亿的五位资深鉴定师,更是遭到了猛烈的批评。
然而在他们看来,自己其实是受害者。
对于谢根荣的骗贷行为,他们一无所知,几十万的车马费更是无从谈起,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只能说是种种巧合叠加起来的结果。
事实上,这五位鉴定师确实是业内相当资深且有能力的高手,其中一位更是当时中国古玩界的头把交椅。
很多人也疑惑,以他们的能力和地位,根本不必通过这样作假的方式来盈利,那么玉衣的鉴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关媒体找到并采访了五位专家中的四位,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整件造假骗贷案件,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口中的自己是无辜的。
第一个被媒体们找到的是王文祥。
他是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也是世界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总会会长,曾经担任过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确实足够权威。
王文祥面对媒体镜头,承认自己早就知道那两件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都是散碎的玉片串起来的。
可是面对“明知道是串起来的,为什么还要当做文物进行评估鉴定?”这个问题时,王文祥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他说,自己当时认为这些玉片本身是零散的,要是放着不管很容易丢弃一片两片,甚至全部都散落四方。
既然已经在市场上把这些玉片收集起来了,用金线把它们串起来,也算是为国家的收藏行业做一点贡献,这是好事。
可是为什么明明不是金缕玉衣,却要估值24亿?
王文祥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他说当时大家都是草草地看了看,没有经过专业的鉴定评估,24亿的价格是在场的著名老先生史树青做出来的。
既然史老先生已经给出了这个价格,自己也就没有出声,最后大家一起在鉴定证书上签了字。
至于牛福忠所说的,亲眼看见谢根荣给了王文祥几十万元让他回去分,王文祥则严厉地表示此事纯属造谣,谢根荣当时只是给了每人一万多元的车马费。
随后,媒体们陆续找到了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李劲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绪,他们也是除王文祥之外在现场参与鉴定的另外三位专家。
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杨伯达说,到现场鉴定的时候,谢根荣并没有打开玻璃柜。
大家只是在玻璃柜子外面转了一圈,随便看了看,也没看仔细,就在鉴定书上签了字。
因为鉴定书是史树青老先生给出的,自己也没有反驳的可能,自己只是把这场鉴定当成一种活动,几个老朋友来到现场见个面,见识见识金缕玉衣。
然后大家就一起出去吃了个饭,各回各家,并没有当成一场特别严肃的鉴定来进行。
作为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的杨富绪则声称,如果要鉴定玉石的话,大概要经过几十个步骤,不仅要机器测量,还要用手触摸,像金缕衣这种大片大片的玉石,必须一片一片检测,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可在当时,现场根本没有这些条件,杨富绪想要伸手摸一摸,谢根荣却没有打开玻璃柜,只能肉眼观测。
在这种情况下,杨富绪认为现场谁最权威,那就要听谁的。
史树青老先生在现场定下了“宝物为真”的基调,也定下了24亿的估值,自己当然不可能违背。
相比起杨富绪和杨伯达,李劲松的情绪就比较激动,他听说谢根荣用那份鉴定报告骗取了银行贷款之后,伤心地哭了出来。
当时李劲松也是根据史树青的鉴定,跟大家一起在鉴定书上签了字,而且李劲松还跟谢根荣仔细说过,这件东西绝不能卖。
谢根荣也给李劲松保证,说自己请大家过来,只是为了鉴定一下自己这份家产,这些玉衣是他的宝贝,绝对不可能卖出去。
听了谢根荣的话,李劲松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既然玉衣不拿到市面上去卖,估值多少也就无所谓了。
因为在那个年代,这种事情确实时常发生:
有了钱的大老板收藏了几件古董,就会请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来鉴定一下,他们不准备卖掉这些古董,只是想知道这些古董确实值钱。
在这种前提下,鉴定专家们也会相应地给出略高的价格,来增进双方的友谊。
谁知道这一次,谢根荣心怀鬼胎,骗五位专家做出了24亿的超高估值。
从这四位专家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他们到谢根荣的陈列馆去,并不是为了做特别谨慎的鉴定。
甚至没有近距离观看过金缕玉衣的材料和构成,只是远远的围着玻璃柜子绕了几圈,就莽撞地做出了价值判定。
而且四位专家所说的话虽然各不相同,有一句话却是几乎一模一样的:史树青老先生做了最权威的判断,我们也不敢违背。
到底是这位史树青老先生有多么权威呢?
原来,史树青老先生曾经担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不仅在中国文物界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世界范围都有极大的名气。
可是在东窗事发的2008年,史树青老先生已经因为心脏衰竭离世一年多了,我们无从得知当年他究竟如何做出了24亿的估值。
不过史树青老先生离世前的一些事迹,似乎也能说明些什么。
据说史树青老先生上了年纪之后,脾气越来越像小孩子,自己认准了什么就必须是对的。
有一次走在街上,史树青老人看到地摊上有一把青铜剑,他认为这是“越王勾践剑”,兴高采烈地买回家准备献给博物馆。
博物馆鉴定之后婉拒,有相关知识的家人也认为这把剑只是普通的赝品。
可是史树青老人依然固执地认为其他人都不识货。
东窗事发之后,在世的四位鉴定专家名气都受到了极大打击,一时间在古玩界无人问津。
而违反规定给谢根荣批准贷款的颜林壮和赵峰,也在事发后遭到了有关部门的调查。
最终,颜林壮和赵峰因为犯下违法放贷罪、违规出具金融票据罪,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和19年,另外的三名不同程度上涉案的银行工作人员,也被判了有期徒刑和缓刑。
谢根荣则因贷款诈骗罪,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无期徒刑。
时至今日,这件事对古玩收藏界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许多拍卖会的工作人员声称,一件古玩拿来的时候,若是不带鉴定证书,则有可能是真的,如果带了权威专家签字的鉴定证书,则绝大部分都是假的。
这样的行业现状,可以说是十分讽刺了。
不过,随着国家有关规定越来越严格,对相关行业的管理越来越完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古玩行业的骗子能够越来越少,鉴定专家能够真正起到鉴定的作用。